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邁向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浪潮中,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步伐正不斷提速。過去幾年間,從東南亞到南美,再到歐洲,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顯著提升。其中,歐洲憑借成熟的市場體系、嚴格的法規標準和龐大的消費群體,正成為中國車企重點突破的戰略高地。
然而,進入歐洲市場并非易事。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嚴苛的合規體系以及高度競爭的品牌格局,中國車企不僅要在產品與出口上實現突破,更需要在當地建立生產、研發和供應鏈體系,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本地化運營。
“如果一家中國OEM進入歐洲,并帶上那些已經在中國與其合作的供應商,那么整個過程就會更加順理成章。”麥格納整車事業部全球銷售與市場副總裁庫爾特·巴赫邁爾(Kurt Bachmaier)在接受蓋世汽車高端訪談時表示。

庫爾特·巴赫邁爾(Kurt Bachmaier)
作為全球領先的整車代工與工程服務提供商,麥格納在整車領域擁有超過125年的深厚積淀。多年來,麥格納不僅為梅賽德斯-奔馳等知名品牌提供整車生產及工程服務,更是在中國汽車出海的浪潮下,于2025年9月15日宣布為小鵬汽車在歐洲市場組裝兩款車型,并將圍繞未來車型展開長期戰略合作。
對于希望加速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車企而言,麥格納提供的不僅是生產制造服務,更是一種靈活、高效、低風險的戰略合作路徑。通過與麥格納合作,車企能夠以輕資產模式快速實現本地化生產,驗證新車型的市場反饋,加快上市節奏,同時降低投資成本與合規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麥格納不僅在制造環節擁有強大的執行能力,還可提供涵蓋工程設計、認證、采購、物流、供應商質量管理、IT等在內的全鏈條增值服務。憑借遍布全球的制造、工程網絡及資源,麥格納能為中國車企提供系統的供應鏈支持,幫助品牌在嚴苛的歐洲法規環境下實現穩定落地與長期發展。

麥格納格拉茨工廠車身車間; 圖片來源:麥格納
合作的核心不僅在于生力,更在于長期的戰略信任。庫爾特 • 巴赫邁爾(Kurt Bachmaier)強調:“對于新客戶,我們也希望建立類似的長期合作關系。長期合作能讓我們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包括助力客戶下一代產品的開發,根據不同的市場偏好進行本地化調整等。”通過建立基于信任與協作的伙伴關系,中國車企可以更順利地實現本地化運營,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并在競爭激烈的歐洲市場中贏得持久優勢。
在本次訪談中,庫爾特從歐洲市場格局及趨勢、中國車企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合作模式與代工生產,以及未來戰略與發展建議四個方面,分享了他對中國車企全球化布局的深刻觀察與思考,為行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出海路線圖。
以下為訪談實錄:
“在成熟市場獲得認可,中國品牌才能真正全球化”
:您認為當前歐洲整車廠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進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Kurt Bachmaier:電動化方面,首先,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了歐洲整車廠的長期投資規劃。圍繞2035年燃油車禁令和歐盟氣候政策仍有分歧,導致整車廠對“全面電動化”的投資決心猶疑不定。同時,各國縮減補貼、歐盟層面缺乏統一激勵,也讓純電動車銷量增長放緩。其次,供應鏈依賴問題明顯。歐洲在全球電池中僅占約7%,這帶來了成本上升和潛在短缺風險。第三,消費者接受度仍有限。充電設施不完善,充電成本也缺乏吸引力。最后,在核心技術上,歐洲車企逐漸失去先發優勢,要追趕需要投入更多資源。
周曉鶯:那么您認為當前它們在智能化進程中又面臨什么挑戰呢?
Kurt Bachmaier:在智能化方面,最大的挑戰在于思維模式的轉變。傳統車企長期依靠成熟的流程和分工體系,各部門相對獨立、協作效率有限。而中國的新勢力則從互聯網和軟件行業汲取經驗,以智能化為核心,將整車開發視作一個高度集成的系統工程,把用戶體驗貫穿于設計、開發和功能迭代的全過程,從而實現更高程度的協同與連貫。
周曉鶯:從麥格納斯太爾的角度來看,您認為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的最大機遇是什么?
Kurt Bachmaier:歐洲市場體量大、利潤率相對較高,是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陣地。面對國內激烈的競爭,中國車企希望通過進入歐洲來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同時,歐洲是一個成熟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市場。只有在這樣的市場中贏得認可,中國品牌的全球化才真正具備說服力。此外,中國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技術以及成本控制方面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進入歐洲是其全球化戰略中順理成章的一步。
周曉鶯:那相應地,您認為主要風險是什么?
Kurt Bachmaier:我認為最大的風險在于對本地市場的不熟悉。無論是法規體系、消費者偏好,還是運營模式,都與中國存在明顯差異。如果企業在初期判斷失誤,可能會造成資金、時間甚至品牌層面的損失,而“重來”的代價往往非常高。同時,競爭窗口期正在快速縮短。誰能率先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誰就更有機會在新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
周曉鶯:您如何看待當前歐洲汽車供應鏈的重構趨勢?
Kurt Bachmaier:歐洲供應鏈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隨著動力系統技術的轉型,以及從“硬件定義”向“軟件定義”汽車的轉變,供應鏈必須重新構建。這不僅需要大量投入來支持電動化轉型、確保關鍵零部件的穩定供應,也讓整個體系面臨更大的成本和利潤壓力。同時,我們看到像寧德時代這樣的中國供應商,已經在歐洲建立工廠并進入本地車企的供應鏈體系,這也加速了供應鏈的全球融合與重構。

麥格納位于奧地利格拉茨的整車制造工廠 - 鳥瞰圖; 圖片來源:麥格納
周曉鶯:在這樣的背景下,您認為本地化制造與跨國代工模式的價值體現在哪?
Kurt Bachmaier:對想在歐洲扎根的中國車企來說,本地化制造非常關鍵。它能幫助企業更快適應市場,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提升品牌形象。代工是靈活的本地化制造方式之一。通過與麥格納這樣的合作伙伴合作,車企無需重資產投資,就能實現本地生產、加快上市。對新進入歐洲市場的品牌來說,這種模式很有競爭力。
“技術和智能化是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最被低估的優勢”
周曉鶯:結合麥格納主導過的《中國汽車全球化之路藍皮書》,您認為過去三年中國車企出海最大的變化在哪里?
Kurt Bachmaier:過去三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但更大的變化在于海外布局的深化。車企不僅繼續出口,還通過在歐洲自建工廠、成立合資公司或與本地制造商合作等方式實現生產的本地化;供應鏈企業也在同步“出海”;同時,產品組合更靈活,比如插電混動比重增加,以適應不同市場需求。
周曉鶯:在歐洲市場,中國車企最容易被低估的優勢是什么?
Kurt Bachmaier:最大的優勢在于技術創新和智能化功能。成熟市場的消費者有固定偏好,但很多人還沒體驗過中國車的智能化、人性化設計,這對年輕一代尤其有吸引力。另一個優勢是供應鏈整合能力,完整高效的供應鏈讓中國車在海外也能保持高性價比,而且供應鏈正隨車企一起走向全球。
周曉鶯:那最容易被忽視的短板有哪些?
Kurt Bachmaier: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文化差異,不同海外市場的文化沖突會影響產品、營銷和運營,本地化人才和跨文化溝通非常重要,針對這點我們建議車企與本地合作伙伴合作以降低風險。第二是長期戰略規劃不足,缺乏可持續的規劃可能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穩定性,比如為追求短期競爭優勢過度降價帶來不公平競爭。
周曉鶯:在您看來,中國車企和日韓、歐美車企出海模式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里?
Kurt Bachmaier: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車企把電動化這一顛覆性技術轉型作為主要驅動力。過去,日本和韓國車企出海,是在現有規則下成為大師——制造可靠、經濟的燃油車。而歐美車企則是先在龐大、富裕的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再把全球化作為市場擴展的延伸。而中國車企制定了新的游戲規則。中國車企利用電動化和軟件技術的轉型機會,實現對傳統車企的跨越式競爭,同時依托國內市場規模和供應鏈優勢,在技術和價格上取得競爭優勢。中國車企出海的步伐更快、更加軟件主導,也更具顛覆性。
“低價之外,還要兼顧總擁有成本和合規風險”
周曉鶯:小鵬選擇與麥格納斯太爾合作,由麥格納為其在歐洲市場代工組裝,背后有哪些戰略邏輯?這種模式會成為中國車企進入歐洲的主流路徑嗎?
Kurt Bachmaier:小鵬選擇與麥格納合作,主要是因為麥格納的整車專長,正好滿足了小鵬汽車在歐洲本地化生產、產能提升的需求。通過代工的模式,車企可以享受到本地生產的所有優勢,同時還能快速驗證新車型的市場反饋,加快上市節奏,并與代工方分擔投資風險。對于希望在歐洲實現本地化的中國車企來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小鵬汽車在麥格納位于奧地利格拉茨的工廠下線; 圖片來源:麥格納
周曉鶯:您如何看待“代工 + 本地合資”這種組合?它在成本、速度、合規和品牌建設上各有什么優劣?
Kurt Bachmaier:無論是代工還是成立本地合資企業,都能讓車企與本地伙伴合作,實現本地化生產。選擇哪種方式取決于車企的戰略和節奏,沒有固定的量化標準。兩種方式都有共同優勢:都能降低風險和成本、加快上市速度、確保合規,同時推動品牌建設。相比之下,代工可以利用現有設施,所需投資更低,量產啟動也更快。麥格納也愿意根據車企需求,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
周曉鶯:麥格納斯太爾在支持中國車企出海方面,有哪些獨特的能力和經驗?
Kurt Bachmaier:麥格納在幫助中國車企進入海外市場方面有幾個優勢。首先是工程和認證能力,能夠確保車輛符合當地法規和標準。其次,我們提供可擴展、靈活的制造解決方案,擁有品牌獨立的代工經驗、本地人才和國際市場洞察。此外,麥格納還能提供增值服務,包括采購、物流、質量管理、SQA和IT支持。同時,借助麥格納的供應鏈體系及遍布全球的運營足跡,我們能夠為車企提供全面的供應鏈支撐。
周曉鶯:從您接觸的中國伙伴來看,他們對歐洲制造質量、合規標準和供應鏈整合的理解存在哪些差距?
Kurt Bachmaier:總體來看,中國車企在車輛硬件質量上已達全球水平,供應鏈也很高效靈活。但在海外擴張時,需要注意價格與總擁有成本的平衡,低單價有時可能被物流或運營風險抵消。此外,市場新進入者往往對當地合規要求和運營規則的理解還不夠,例如工會合作或軟件合規問題,這時與麥格納這樣的本地伙伴合作能幫助規避風險。
“麥格納:成為中國車企全球化的長期戰略伙伴”
周曉鶯:歐洲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接受度,您觀察到哪些趨勢性變化?
Kurt Bachmaier:總體來看,歐洲消費者對中國汽車的接受度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在30到39歲的群體中,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周曉鶯:面對歐盟碳關稅、合規認證(如R155/R156)、軟件與數據監管等新規,您對中國車企的建議是什么?
Kurt Bachmaier:我建議中國車企進行本地化研發和決策,把最優秀的工程師和戰略決策者放在目標市場,這樣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能以當地市場標準、偏好和法規為核心,而不是事后補充。同時,與本地伙伴合作或建立戰略聯盟也很重要,這不僅能增加市場信任,還能獲取本地經驗并分擔風險。
周曉鶯:如果把未來5年中國車企在歐洲的發展分階段,您認為關鍵的里程碑會是什么?
Kurt Bachmaier:我無法具體的時間,但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兩點:第一,要在歐洲實現穩定的銷量并獲得市場認可,這意味著車企需要完成車型認證、建立銷售與服務網絡、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可能設立本地研發中心,讓消費者知道你是長期發展的玩家。第二,要啟動本地化、規?;a,建立本地供應鏈和合作伙伴關系,本地生產是海外擴張的關鍵。
周曉鶯:從代工伙伴到戰略合作伙伴,麥格納斯太爾希望與中國車企建立怎樣的長期關系?
Kurt Bachmaier:我們希望建立的關系是基于信任和協作的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就像我們與梅賽德斯-奔馳圍繞G級車的合作一樣,自1979年以來,麥格納不僅在格拉茨工廠負責奔馳G級的生產,還提供工程服務、系統集成和供應鏈支持。同樣,麥格納可以為中國車企提供可擴展的制造解決方案、工程服務、認證支持、供應鏈支持以及各種增值服務。我們希望成為中國車企全球化路上的首選合作伙伴和重要支持力量。長期合作能讓我們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包括助力客戶下一代產品的開發,根據不同的市場偏好進行本地化調整,例如針對歐洲消費者的駕駛特性進行優化。這種合作模式對雙方而言都是雙贏的。

麥格納整車解決方案:從創意到現實; 圖片來源:麥格納
周曉鶯:站在您的個人觀察和經驗上,您會給即將大規模出海的中國車企什么“最后的提醒”?
Kurt Bachmaier:一是機會窗口正在縮小,中國車企需要抓緊行動,成為目標市場的首批成功品牌。二是進入新市場時,“一次做到位”至關重要,本地合作伙伴可以幫助降低風險、提升品牌形象。第三,要把自己當作“本地企業”——從產品設計、本地生產、服務網絡到持續的品牌建設,都要展現對當地市場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