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日系三強豐田、本田、日產正深陷利潤寒冬。美國關稅沖擊增加出口成本,中國新能源轉型浪潮讓日系車企應對吃力,燃油車價格戰又愈演愈烈,多重不利因素疊加,使日系車企舉步維艱。
從最新的7月在華市場表現來看,日系品牌總體止跌但仍難掩頹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日系品牌7月零售份額為12.9%,雖與去年同期持平,但較2020年巔峰期的23.1%已腰斬,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中逐漸被自主品牌邊緣化。
具體到日系三強7月在華銷量,分化明顯。豐田表現穩健,銷量超12萬輛,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同比雙增,雙車戰略優勢盡顯。其中,廣汽豐田純電SUV鉑智3X月銷6800多輛,成績出眾,為豐田在新能源領域贏得一席之地。反觀本田,7月終端銷量僅4萬余輛,同比下滑近15%,其中廣汽本田銷量更是腰斬,在市場競爭中明顯掉隊。日產7月售出5萬多輛,雖鄭州日產因皮卡政策利好銷量大漲,但東風日產前七月累計銷量仍下滑16.8%,整體形勢不容樂觀。
8月7日,豐田汽車公布2026財年第一季度(2025年4月- 6月)業績,至此日本三大汽車制造商一季度業績全部揭曉。此季度,受美國關稅與日元升值雙重夾擊,三大日系車企整體業績承壓,利潤大幅下滑。本田與日產虧損顯著,日產更是出現5年來首次第一財季虧損;豐田雖保持盈利,但同比利潤也大幅下降。
2025年上半年,豐田全球銷量同比增長7.4%,達554.5萬輛,創三年新高,可利潤表現差強人意。在此情形下,豐田宣布維持擴張態勢,計劃將2025年全球產量目標提高到1000萬輛,還將在日本愛知縣新建整車工廠,目標2030年代初投產;同時發布盈利預警,將全年營業利潤預期大幅調低16%,并預警美國關稅將致全年營業利潤縮水1.4萬億日元,相當于每日損失約1.8億元人民幣。
本田業績同樣堪憂,汽車銷售凈額雖略高于預估,但經營利潤和凈利潤均低于預估,汽車業務連續虧損,目前全靠摩托車業務支撐利潤。日產情況最為嚴峻,2025財年第一財季凈虧損1157億日元,去年同期盈利285億日元,不僅由盈轉虧,而且連續四個季度虧損,全球銷量下降10.1%。
接下來,華汽研究院將分析日系三強7月銷量及2025年一季度業績,洞察其當下市場發展態勢。
豐田保規模丟利潤,本田凈利腰斬,日產持續虧損

先看2025年一季度這一關鍵時間段的具體數據。在日系三強當中,豐田盡管面臨著利潤下滑的挑戰,但憑借其龐大的業務規模,整體表現相對而言仍是最為突出的。
具體而言,該季度豐田汽車銷售凈額達12.2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5%,高于預估的12.18萬億日元;經營利潤為1.17萬億日元,同比下降11%,不過仍高于預估的8902.3億日元;凈利潤8413.5億日元,同比下降37%,也高于預估的7941.3億日元。
然而,豐田也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受美國15%對等關稅政策影響,其營業利潤減少約4500億日元,全年預計損失更是高達1.4萬億日元。此外,日元升值也導致利潤縮水1650億日元。
基于此嚴峻形勢,豐田已下調2025財年全年業績預期:營業利潤由原預測的3.8萬億日元下調至3.2萬億日元,凈利潤由3.1萬億日元下調至2.66萬億日元,同比降幅約44%。盡管利潤下滑,但值得關注的是,其營業利潤率仍維持在9.5%以上,盈利能力在全球車企中依然處于領先地位。
按照當前進度,豐田已完成全年1000萬輛產量目標的49.2%。若要達成年度目標,下半年需生產508萬輛,相較上半年增幅約3.3%,即月均產量需提升至約84萬輛。盡管增幅看似不大,但在全球供應鏈仍存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這一目標仍面臨一定挑戰。
本田汽車則在一季度遭遇凈利大幅下滑,全年經營利潤預期也低于市場預估。其銷售凈額為5.34萬億日元(約合2600.53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1.2%;經營利潤為2441.7億日元(約合118.91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減少49.6%;凈利潤更是銳減,為1966.7億日元(約合95.78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幅高達50.2%,近乎腰斬。
本田汽車利潤下滑,主要歸因于日元升值和美國加征15%關稅,這使得其出口業務成本上升,盈利能力受損。
而日產在2025年一季度再次陷入虧損。凈銷售額為2.7萬億日元(約合1318.26億人民幣),同比下降9.7%;營業虧損791億日元,利潤下滑態勢明顯,凈虧損更是達到1157.6億日元(約合56億元人民幣),同比由盈轉虧。
這是日產連續第四個季度虧損,主要受匯率波動和美國關稅政策沖擊。為應對這一危機,日產已啟動Re:Nissan復興計劃,包括裁員2萬人、關閉全球7家工廠,并將海外產能從350萬輛削減至250萬輛,正加速成本削減與產能整合,以扭轉持續虧損局面。
從短期來看,日產對未來銷售前景仍不樂觀。其調整了半年度的預期,預計凈銷售額為5.50萬億日元,虧損1800億日元。這意味著,對于今年7 - 9月份的第二財季,日產預期銷量和利潤并不會比一季度有所好轉。
此外,當地時間7日,日本政府發布更新版的2025財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數據,從先前預期的1.2%下調至0.7%。其下調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據日本共同社統計,由于美國加征關稅,豐田、本田等日本汽車制造商本財年營業利潤預期合計減少大約2.67萬億日元。
日系在華市場仍靠豐田“撐門面”

除了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嚴峻態勢,日本車企在中國的市場表現同樣遭遇了重大挫折。隨著中國新能源車的迅速崛起以及市場競爭的持續加劇,日本車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正呈現出逐步縮減的趨勢。
在這一背景下,豐田成為今年上半年唯一在華實現正增長的日系車企,展現出較強的市場韌性。2025年上半年,豐田在中國的銷量達到83.77萬輛,同比增長6.8%。其中,廣汽豐田和一汽豐田的表現尤為亮眼。
具體來看,7月份兩家公司合計銷量達126045輛,1-7月累計銷量更是高達848538輛(不含進口車型和雷克薩斯)。廣汽豐田7月份銷量為58011輛,同比增長8.23%,其中純電SUV單月交付量達到6834輛,成為新的增長點;1~7月累計銷量為402683輛,同比增長3.36%。一汽豐田7月份銷量為68034輛,同比增長3%;1~7月份累計銷量為445855輛,同比增長13.8%。
豐田在所有合資品牌中名列前茅,這除了得益于鉑智3X的成功,多方面、多維度的本土化戰略也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今年4月,雷克薩斯首個海外純電動汽車及動力電池研發制造基地落戶上海金山區;上海車展期間,豐田中國發布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體制,讓中國工程師擔任首席工程師,進一步強化了本土化競爭力。
與豐田的穩健增長相比,本田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困境。2025年7月,本田在華的終端汽車銷量為44817輛,同比下降14.7%。2025年1 - 7月,本田在中國累計銷量為35.99萬輛,同比下滑23.16%。
具體來看,廣汽本田7月份批發銷量為16033輛,同比下降51.81%;1~7月累計銷量為170680輛,同比下降29.24%。東風本田7月份批發銷量為24383輛,同比增長71.36%,但這一增長主要源于去年同期基數較低;1~7月累計銷量為173373輛,同比下降31.20%。
據分析,本田的傳統燃油車受到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強烈沖擊,是導致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盡管本田上調了全年經營利潤預期至7000億日元,但仍遠低于市場預期的8962億日元。為應對這一挑戰,本田調整了電動化戰略,將2030年EV投資從10萬億日元削減至7萬億日元,并加大了對混合動力車型的投入。
日產當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狀況則顯得喜憂參半。從銷售數據來看,7月份東風日產和鄭州日產合計銷量為58269輛,1 - 7月累計銷量為333519輛。其中,東風日產7月銷量為53565輛,同比增長41.71%,但1 - 7月累計銷量同比下降16.8%;鄭州日產7月和1 - 7月銷量均實現同比增長。然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日產2025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為27.95萬輛,同比下降17.6%,且銷量從三年前的113萬輛驟降至69萬輛。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日產計劃削減產能,武漢云峰工廠也已被收購。

好在日產已積極謀求轉型。東風日產N7扛起了轉型大旗,上市后成績亮眼,50天大定突破2萬臺,一個半月累計交付破萬,6月銷量環比增長顯著,穩居合資新能源總榜第一。同時,日產也深刻認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以“在中國、為中國、向全球”戰略為指引,積極推進電驅化、智能化變革,并在上海車展宣布增加新能源車型數量。
然而,日產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全球汽車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如此,各大車企紛紛加大投入。在此背景下,日產需加快新車型推出節奏,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與性價比,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突圍。
整體而言,日系品牌若想重振在華市場,必須加大在新能源、智能化領域的投入,并優化成本結構以應對價格戰。否則,其市場份額或將繼續被自主品牌蠶食,市場地位也將進一步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