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025年8月7日,理想汽車陷入嚴重網絡輿情風波,多平臺密集出現大量指向理想車主的負面內容,視頻和評論高度同質化、不間斷發布,疑似背后存在組織化“黑推”操作。對此,理想汽車表示,已固定證據,啟動法律程序,維護車主權益。而意外站出來“鳴不平”的卻是競爭對手蔚來汽車的高管。
這一事件的戲劇性,在于車圈兩大對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然形成了某種“異象”:蔚來副總裁馬麟公開表態支持理想維權,呼吁行業良性競爭,警惕“禍水東引”,并反對將車主群體污名化。
一邊是同行力挺維權,一邊卻是銷售間的潛在“搶單”實錄被曝光;同時,還有理想高管錯將L9車主認作水軍,引發消費者反感。這是一次品牌公關的失控?還是車企之間競爭格局的真實寫照?
輿情攻防的背后,是“品牌信任”的拉鋸戰
理想此次遭遇的網暴,并非簡單的消費者差評,而是具有工業化傾向的信息投放——45條同主題視頻同時上線,24小時滾動,評論方向極為一致。這種“異動”不是用戶偶然表達不滿,更像一次精準發起的信息戰。理想第一時間啟動法律程序,這并不常見,也說明事件性質已經越過了正常的網絡輿情范疇。
而蔚來站出來說話,其實也是在“自保”:車主口碑和品牌信任,是新能源汽車極度依賴的資源基礎,一旦被攻破,傳播成本與品牌建設將成倍倒退。
蔚來VS理想,溫情喊話背后依然是市場的刀光劍影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力挺”并不代表蔚來就與理想“同仇敵愾”了。正相反,雙方恰恰處在產品重合度最高的“純電家庭大車”賽道:理想i8對壘蔚來的新品牌“樂道L90”,兩者在產品配置、定價策略乃至目標客戶群體都幾乎正面對撞。
蔚來高管沈斐的微博截圖更像是“隔空回敬”:理想銷售疑似勸說客戶退訂L90轉向i8——表面是用戶選擇,實質是終端銷售火并。短兵相接的背后,是品牌護城河邊界的前線爭奪。
當輿情變成流量武器,行業該如何自保?
這場風波的深意在于:輿論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競爭的“暗面戰場”。在產品趨同、賽道同質、用戶重疊的背景下,品牌間的比拼不再只靠技術、性能、續航,而更多轉向——口碑認知、社群聲量、網絡印象。
理想的“高價低配”爭議、i8上市即調整配置、碰撞測試選用東風柳汽等一系列事件,本身就是被放大鏡審視的對象;而蔚來也正在努力通過“品牌溫度”與“技術標簽”來穩固陣地。誰掌握話語權,誰就占據了流量制高點。
真正的“高端”,從不是戰術勝利,而是格局體現
理想和蔚來走到今天,靠的不僅是技術路線和產品差異,更是長期構建的品牌信任體系。但信任,是需要克服輿論焦慮、容忍外界監督、尊重用戶聲音的。
當車企變得“脆弱”、動輒把批評視為“攻擊”、把意見視為“水軍”,其實是一種對用戶心智的透支。
而蔚來的“挺身而出”,雖然有輿情操作的可能,但其公開言論至少釋放出一種信號:在賽道越來越擠的今天,競爭可以白熱化,但人不能失去溫度。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豪華品牌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