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度不僅僅是一樣參數,而是一種信仰。”
“一家大的車企董事長告訴我,智能電動汽車其實就是一個大號的手機加四個輪子。”
“我們在產品定義的第一條就是,顏值是王道,車好看是第一位的。”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在這次“10·13小米SU7成都燃爆事故”后,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過往的講話被“考古”,市場又開始重新審視小米的造車邏輯。
在首款量產車正式上市至今一年半的市場考驗下,“營銷鬼才”雷軍風評迎來了徹底地反噬。從重“用戶體驗”的3C產品延伸到“人命關天”的汽車領域,大眾對小米過度營銷的耐心正在加速被消磨,隨之而來的信任危機已經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小米頭上。
一場場慘烈的事故、一條條鮮活的人命消逝后,有網友開始質問,小米汽車“到底是年輕人的第一臺車還是最后一臺車”。
在雷軍宣傳最多的造車理念中,“最好看、最好開、最智能”是絕對的主旋律,而恰恰對汽車而言最重要的安全卻經常被忽視。
無論是在發布會還是訪談中,雷軍談得最多的就是設計,如何把車做好看,比如他曾在接受訪談時提到汽車設計“最難的是做輪轂,看了5000種輪轂,把我自己看吐了。每一個輪轂背后我們都做了500個。”
但是針對汽車安全方面的設計,小米卻談得甚少。對于在車禍現場救援中至關重要的門把手,雷軍僅提到“半隱藏式門把手設計是在網上‘泄密’后最被好評的。”
對于小米SU7采用的半隱藏式門把手,雷軍曾在微博解釋,這不同于早年純機械結構“上翻式半隱藏門把手”,而是采用固定式設計,通過按壓內部微動開關實現電動解鎖,無需物理抬起就能開門。
針對這種半隱藏式門把手的宣傳,小米也未提安全,而是用了“開門更優雅”的詞匯。
智能電動汽車,不是一個大號的手機加四個輪子。即使在“新四化”時代,汽車本質上依舊是一個將人安全地從A點送到B點的交通工具,產品邏輯和手機等3C產品完全不同,智能化技術的迭代、車規級紙巾盒、防曬玻璃、靚麗的外觀顏色等等都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汽車的核心與關鍵要素。
手機出問題了影響的無非是用戶體驗,重啟甚至換新就可以解決,但是汽車出問題,可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甚至事關公關安全。
所以,汽車行業不能純粹以市場和銷量為導向,企業一定要有安全紅線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才能造好車,更要杜絕洗腦式傳播和過度營銷,以防給消費者造成誤解。
基于此,小米手機的成功之道本不應該復刻到小米汽車上。任何人進入汽車行業,都不只是有錢就行,而是應該常懷敬畏心。“3·29銅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都已經成為慘痛的教訓。
在“3·29銅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后,雷軍面向所有小米員工發表了演講,提到萬萬沒有想到,公眾對小米汽車的期待和要求遠超想象。在事故之前,小米汽車一直覺得自己是汽車行業的新人,而事故后,雷軍才深深理解,社會和公眾要求小米去承擔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業領導者的責任。
在隨后6月底的小米汽車第二款車型YU7發布會上,雷軍終于談到了汽車安全,稱“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礎、安全是一切”,并將高階輔助駕駛全套硬件全系標配。
9月19日,小米汽車受調查后被動召回了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產的部分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共計116887輛。根據召回公告,本次召回范圍內部分車輛在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啟的某些情況下,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若駕駛員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增加碰撞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但在事故中逝去的三條鮮活的生命永遠無法挽回。
“我們永遠不會把市場當實驗場。把市場當實驗場多簡單,讓用戶當實驗員,用戶提問題,你再改進,這不就是把市場當實驗場嗎?”9月下旬,蓮花集團CEO馮擎峰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對于蓮花汽車而言,只有自己把實驗做透、做好,才會把車推向用戶。其實這一點,中國汽車工業真該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