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新品迭代日益加速的當下,如何在追求速度的同時堅守品質與安全的底線,成為行業共同思考的命題。
作為深耕市場多年的車企,上汽大眾對品質和安全的執著始終如一。日前,其以“硬核”整車試驗為核心舉辦品牌開放日,系統展示研發與驗證體系。
在參觀了多個試驗室之后,圍繞 “產品開發的快與慢”、“用戶看不到的地方如何堅守品質DNA”等話題,由上汽大眾黨委書記、總經理陶海龍與行業專家、媒體展開深度探討,讓這份執著有了更具體的展示。

近期,汽車行業中關于測試里程出現了一個熱詞——“千萬公里級”路試。此詞在互聯網中引發諸多討論,很多網友認為,這是夸大、虛假的宣傳。
對此,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國務院特別津貼獲得者、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士宋健指出,若讓一輛車晝夜不停地跑,幾十年也無法達到千萬公里。所謂的“千萬公里路試”可能是幾百輛同型號車累計行駛的里程。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則表示,道路測試里程背后,是對品質的定義。
他表示,車企開發一款車,不是把車賣出去就結束了,而是會設定它能跑幾萬到幾十萬公里。主流產品設計指標采用30萬公里用戶等效里程,也有車企將其設定為24萬公里、30萬公里。1000萬、1500萬公里,如果指一輛車的設計行駛里程,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在他看來,1000萬、1500萬公里更像是“營銷詞”,而不是一款車的質量指標。

陶海龍也表示,里程數只是表征汽車質量的一個指標,而表征汽車質量標準化,有無數指標。
他進一步解釋,如抗老化、耐腐蝕、抗振動等都是表征汽車質量的指標,其中抗振動能力可以通過里程數反映出來,但抗老化、抗腐蝕能力,和里程數沒有關系。
對于車輛測試的里程數,他坦言,對于全新開發的一款車來說,如果所有測試車加起來僅跑1000萬公里,太少了。
他講述,要對一款車進行測試,首先要看其動力總成、底盤是否全新開發。如果是全新開發的車,按照上汽大眾的測試規范,至少要投入250輛以上的測試車。
此外,陶海龍還提到,對于一款新車型的測試,不能只看公里數,如果道路測試只是幾百輛車在高速公路或一般道路上累計跑1000萬公里,不能表征產品的質量。
為了保證全方位德系品質,上汽大眾還會從海南到東北,采集全中國各地路譜,在試車場設計符合30萬公里綜合路試要求的道路,進行強化耐久試驗和壞路試驗,包括鹽水、涉水路段等,即便沿用成熟底盤平臺,也需完成這些測試才能上市,還會做破壞性耐久試驗以評估風險。
據他透露,在上汽大眾內部有一份數據庫規范文檔,車輛的每個零件、每個動力總成等變更了什么內容、開發了什么內容、需要測試什么內容,都需要記錄在冊,并據此進行相應的臺架試驗、整車耐久試驗、性能試驗等各項試驗。
毫無疑問,試驗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就像血壓計量得準才能有意義,試驗設備需經過校準,這是基礎。
雖然看起來工程浩大、流程繁瑣,但在擁有德系傳承的上汽大眾看來,這些都屬于造車的“必修課”。
對于定義一款車能否進入市場,上汽大眾有“一桿秤”,其背后是穩定的試驗資源、完備的開發與驗證體系,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更新試驗標準,確保每一個結論都經大量試驗驗證。
談到此,朱西產也提到,道路試驗雖有國家標準,但要保證用戶使用中的可靠性,需采集路譜并在試車場保真復現,使測試更接近中國用戶的用車載荷。

從消費者視角看,雖然包括里程在內的諸多參數數值攀升確實能為其帶來心理安全感,但在實際用車中,車輛小故障愈發頻繁、相關投訴隨之增多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行業內的權威專家,宋健對此直言,如此情況實際上就是品質控制的問題,而品質控制往往需要足夠的周期支撐。當前許多車型開發周期大幅壓縮,導致大量驗證性試驗無法完整開展。
他以ABS為例,常規驗證需“兩冬一夏”約一年半時間,而現在很多車型開發周期僅十個月甚至更短,導致驗證環節偷工減料,這是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汽車開發有常規流程,周期太短無法充分試驗,將這樣的車推向市場,實則是讓消費者成為試驗對象。

在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三電”和“智能”是各家車企講故事最多的兩大核心主題,然而上汽大眾卻依然在向眾人展示其質量和安全,是否有些沒跟上行業的節奏?
對此,陶海龍強調,中國乃至世界汽車工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某種程度上是由中國力量率先推動的。新能源,尤其是電動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同時,電動車為用戶帶來了與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的體驗,有很多用戶喜歡電動車。
其次,智能化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創新力量。中國擁有大量軟件人才、政策支持以及培育平臺,推動中國在輔助駕駛領域邁向領先地位。
再者,中國大量的軟件人才、電子工程人才,也讓中國新能源車的智艙系統給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未來大模型的應用,中國同樣會走在前列。
在此過程中,上汽大眾也積極參與其中。陶海龍進一步透露,下半年和明年,上汽大眾將與合作方推出多款新能源產品,涵蓋純電動、混合動力、插混、增程產品。
同時,他再次強調,汽車工業具有大批量生產和涉及生命安全的特點,質量必須放在重要位置,安全是上汽大眾的底線和DNA。

在安全質量中,“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部分都很重要,而“看不見”的部分實現起來更具挑戰。
在新汽車時代,車企推新的速度從三年到24個月、18個月甚至10個月,不斷加快。雖然快速推新和應用新技術提升了創新速度,卻對安全和質量提出了挑戰。
陶海龍表示,上汽大眾勇于使用新技術,每月召開技術研討會推動創新,但前提是技術成熟,不成熟的技術寧愿不用。
例如在安全氣囊方面,消費者能看到配備數量,但它能否在需要時準確彈出,涉及復雜的傳感器靈敏性和參數設置,沙地翻滾試驗就是為了測試這一點。
同時,生產工藝過程的一致性也很關鍵,在公差范圍內說明過程質量受控,否則就會出問題。
宋健也指出,像智能駕駛的硬件數量是可見的,但硬件能否適配、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依賴“不可見的技術”,需要規范流程進行整車標定和參數匹配,即便硬件合格,也需經過整車層面充分驗證,ABS系統的“兩冬一夏”試驗就是為了保證其在各種道路情況下穩定發揮作用,遺漏任何工況,對遇到突發情況的用戶而言都是100%的風險。

正值畢業季,汽車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備受關注。
陶海龍認為,汽車工業是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在行業變革背景下,需要兼具嚴謹邏輯、科學素養、持續學習和創新精神的團隊。
宋健來自清華大學,據他介紹,清華大學在人才培養上注重基礎理論學習,通過書院制按學科大類培養,汽車專業學生系統學習數學、力學、電子學、人工智能等,拓寬理論并打牢基礎;同時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將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很多成果由學生主導完成,“以實踐育人才”模式讓畢業生廣受認可。
朱西產則表示,當前處于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爆發的爆發期,過去五年最缺電動化復合型人才,現在最缺智能化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指既懂汽車又懂智能化、人工智能,培養方式可通過讀研究生或全校開放選修課程,讓不同專業學生互相學習。
此外,目前行業內還缺少有工程經驗的人才,即使技術再先進,若沒有經驗豐富的團隊去落地實施,也難以應用到車輛上。

誠然,汽車產業的發展,既需要順應時代浪潮的勇氣,更離不開堅守本質的定力。
上汽大眾在研發提速與品質堅守的平衡中,以體系化的驗證標準、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以及對人才的長遠培養,詮釋著汽車制造業應有的嚴謹與責任。
如此對品質DNA的堅持,不僅是企業自身的立足之本,更在快速變革的行業中,為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讓技術創新始終扎根于可靠的品質土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