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究竟算不算快消品?小米將消費級電子芯片用于YU7的做法,讓這一話題熱度漸升。
有人覺得新車迭代如快消品般頻繁,三五年換車成常態;也有人堅持汽車高價、低頻的屬性,認為其本質仍是耐用品。如何讓汽車既跟上消費需求的高頻切換,又守住“車規級”的可靠底色?
作為深耕市場40 年、始終以“質量為生命”的上汽大眾,正試圖找到“速度與品質”的平衡解。

對標潮玩,如何變快?
其實上汽大眾的研發周期已經從過去的54個月縮短到了24-36個月,提效了30%左右。
但他們的做法不是削流程、砍驗證,而是把每個環節的末端盡可能和下個環節的前端重疊在一起,壓縮掉流程中不必要的水分,甚至花一些額外的代價讓很多項目驗證的環節并行。

也就是用并聯取代串聯的研發模式。
其實快消品行業一直是這么干的。
比如最在意潮流時效性的泡泡瑪特,會在2D設計還未凍結時,就開始用比例模型提前試制毛絨打樣,鎖定材質和體型,并額外多花一點預算多找幾家工廠同時進行打樣,以保證迅速找到最佳的生產方案。

他們還擅于做時間的朋友,最大程度發揮自身經驗優勢,把國內跑通的生產工藝快速拓展到東南亞工廠——用經驗換時間,用數據提效率。
上汽大眾提速的做法如出一轍,用40年積累的大量數據和樣本經驗,將光順、結構設計、虛擬驗收等多個驗證環節合理并行,同時加大驗證環節臺架試驗的樣本量,用錢來換時間。

“比如ID.4 X的車輪支架,原本左右兩側共16個零件,在一個臺架上驗證需要10周,現在兩個臺架同時運行各8件,時間自然縮短一半。”
當然,還有德國總部那邊的24小時聯動,也給了這家合資車企以空間換時間的本錢。
快不是為了搶市場
但上汽大眾也沒有極端地求快,而是把很多搶出來的時間,用在了種類繁多的驗證環節上。
尤其是在智能化席卷的浪潮下,這家合資車企還是無法適應“大躍進”式的開發模式。
別說消費級還是車規級芯片的爭論了,就連很少有人會重視的香氛材料的健康度,這幫工程師也要多花4周的時間來驗證;
還有面對愈發復雜的驅動、智駕、娛樂、通信等電子功能,對電磁輻射抗干擾的測試,電器零件先經過3輪零部件測試,再通過3輪整車測試,合格了,才會給出電磁兼容的裝車推薦;

以及逐漸被不少廠家運用的前備箱,上汽大眾的關注點不是花哨的開啟方式,而是門蓋的疲勞耐久強度,他們會通過門蓋強度耐久試驗,持續對四門兩蓋進行高達數十萬次的開關,覆蓋約30年的使用周期,遠超你日常的使用頻次;

還有隱藏式門把手的彈出力即使符合標準,也要多花時間加強并驗證其破冰能力等…
其實這些大費周章的驗證點,很難成為發布會PPT上引得網友振臂高呼的吸睛亮點,但卻是這群“木訥”的工程師四十余年來早已習慣的工作重點。
“我們想把搶出來的時間,更多花在新功能的嚴謹驗證上,對一向靠品質樹口碑的合資車企來說,與快速推出產品相比,避免未經驗證的技術流入市場顯然更重要。”

也可以理解為,快的目的,是想比別人做更多。
快是基操,穩是信仰
所有追求效率的人,都會面臨一個終極拷問:速度快了,如何保證品質和質量?
管過質保的CEO陶海龍,給出的答案是將追求可靠性的質保體系深度嵌入追求效率的研發體系。
“我們一直推行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體系,與其說研發是項目進度的流程,不如說是品質管理評價的過程。”

為了實現“達標是底線,超標才是追求“,40年來上汽大眾的質保體系做了兩件事,一個是設立永不嫌多的質量控制閥,另一個是建立自虐式的嚴苛標準。
比如在項目的每個階段,上汽大眾會針對每一項質保要求進行跟蹤和確認,與供應商進行同步開發、同步驗證,并且將質量跟蹤延伸到產品上市售后等全周期。
至于標準,上汽大眾在整車及零部件設計全過程需要遵守的標準有近8000條,包括國標、大眾集團企業標準以及 “DIN/ISO/VDA” 國際標準,其中中國標準1500條,國家強制性標準500條,大眾標準2360條,國際標準3850條。

“除了設計標準外,在驗證階段我們也會自虐式地加碼。”
比如道路耐久試驗,行業普遍進行的耐久里程為3萬-5萬公里,上汽大眾是10萬公里,單車試驗周期近8個月,相當于用戶工況里程30萬公里;在高寒和高溫等極端環境下,行業驗證可靠性的里程測試約為1-1.5萬公里,上汽大眾也翻了個倍,達到3萬公里。
背后的本質,其實是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那句話:單純追求速度是危險的誘惑,真正的效率源于系統重構。
寫在最后:
其實用消費級芯片造車的企業,顯然想在昂貴的制造價格與預設的產品壽命間找個平衡,其驗證等效10年使用周期的測試標準,正在模糊時尚快消品與汽車耐用品的界限。
但在兩者逐漸相融的過程中,以快消品的思維造耐用品,和以耐用品的思維造快消品,顯然體現著不同的造車價值觀,也為用戶提供著不同的體驗。
在人人都想快的時代,最奢侈的,恰恰是不“唯快是圖”的勇氣。讓快消品具備耐用品的質量,需要變的是效率,不能變的是對擰緊每一顆螺栓的執著。
畢竟當下的中國市場并不缺便宜的新車,而是缺高質量的好車。用慢功夫造快消品,上汽大眾正在用歷久彌新的經驗與體系,拿捏速度與品質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