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車市場在新能源化轉型、關稅政策、市場需求放緩的三重夾擊下,交出了一份“冰火交織”的成績單。
近日,跨國車企陸續發布了上半年財報。包括大眾集團、Stellantis、沃爾沃、現代起亞、豐田汽車、福特,以及通用汽車等一眾主流跨國車企,業績均受到影響出現大幅下滑情況。業績下滑的背后,是關稅政策帶來的成本壓力。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如此殘酷市場中,豐田汽車卻宣布將2025年全球產量目標上調至約1000萬輛。是的,你沒看錯,在絕大多數行業同仁普遍陷入銷量下滑與利潤縮水、年銷目標不得不大幅下調的情況下,豐田汽車居然來了一波“反向操作”,逆勢之下年銷目標“不降反升”。

一邊是銷量增長、提高銷量目標,一邊是利潤大幅下滑,豐田的財報撕開了全球貿易摩擦下汽車制造業的殘酷現實。全球車市一盤棋,每家車企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過,貿易摩擦的風暴尚未平息,跨國車企能否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迅速調整和優化,從而實現業績提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
跨國車企業績大變天,關稅沖擊顯著
2025年上半年,多家跨國車企在維持利潤方面面臨著挑戰。
財報顯示,大部分企業的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了同比下滑。僅看一個財務指標——凈利潤增長率,大部分跨國車企是負數。統計如下:豐田,-37%;大眾汽車集團,-45.2%;寶馬集團,-29.0%;通用汽車,-20.9%。

在解釋業績承壓的根本原因時,這些車企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關鍵因素——美國反復的關稅政策。自2025年4月起,美國政府對歐盟進口汽車加征25%懲罰性關稅,給德日等跨國車企帶來沉重的成本負擔。

受到美國關稅大幅沖擊的不僅是德日車企,連美國車企都受牽連。美國三大車企都已報告了巨額的關稅成本。汽車表示,該公司二季度為關稅支付了8億美元。通用汽車稱關稅支出為11億美元。特斯拉表示,關稅使汽車部門付出了2億美元的成本。

關稅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讓中國市場對于跨國車企的重要性在快速提升。跨國車企不斷加強對中國市場的布局,力求通過智能化升級、發力混動技術等方式擺脫市場疲態,實現復蘇。今年,寶馬分別宣布與華為終端以及Momenta達成合作協議;奧迪和華為合作的車型A5L已上市,這是全球首搭華為乾崑技術的燃油車;此外,基于全新SMA超級混動架構打造的首款車型全新,計劃于今年8月開啟預售。
2
豐田上調銷量目標,關稅沖擊與戰略突圍并行
豐田汽車雖然也同樣遭遇業績寒冬,但其選擇主動“上強度”,將2025年全球產量(含雷克薩斯)目標再次上調為1000萬輛。同時,豐田還將2026年和2027年的產量預測值分別上調至1020萬輛和1050萬輛,比年初增加了20萬輛左右。
豐田汽車哪兒來的膽量和底氣,在這個時間節點逆勢上調銷量目標?

先看一下豐田汽車今年上半年的銷量。今年上半年,豐田汽車在全球范圍內共生產逾491萬輛汽車,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全球銷量同比增長5.5%,超過510萬輛,其中混合動力車需求旺盛,占同期全球總銷量的約43%。

這一方面說明原定的銷量目標有些保守,另一方面也說明豐田汽車今年上半年表現強勁,超出預期。一般來說,車企下半年的銷量往往會比上半年更高。這應該是上調全年目標的基礎邏輯。從這個角度來看,1000萬輛的目標還算合理。

豐田汽車之所以上調年銷量目標,絕不僅是因為上半年銷量表現好,所以也相信自己下半年銷量會更好。最關鍵的原因是,豐田擁有過硬的技術及成熟的控制成本的能力,并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都擁有深度本地化的生產、銷售與服務網絡。實際上,也正是這些同樣的因素導致其上半年獲得了不錯的銷量成績。
說實話,豐田汽車再次調整的幅度雖然不大,但是體現出其對全球市場有巨大的信心,同時也對企業自身發展所處的階段和接下來的戰略布局,有著清醒的認知。當多數車企還在為年度目標掙扎時,豐田逆勢上調銷量目標的舉動,或許預示著全球汽車工業競爭新格局的到來。

2025年注定是全球汽車市場加速洗牌的一年,對車企來說,銷量增長不是衡量企業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合理地制定銷量目標和業務規劃,才能收獲高質量的發展。對于跨國車企來說,能否繼續交出兼顧規模、利潤與轉型速度的優異成績單,將決定跨國車企未來數年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