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離譜!車還沒造,小米竟然要求車主提前付清尾款,否則延期排產?這是近期不少車主的發聲。
事情是這樣的,在8月初,多位小米SU7和SU7 Ultra準車主在社交平臺發聲:車輛尚在排產階段(最長等待周期達41周),卻突然收到小米交付顧問通知,要求7天內結清20萬-50余萬不等的尾款,否則訂單取消且定金不退。
例如一位新疆用戶因申請延遲提車,被要求30天內支付尾款“鎖定排產”,否則定金作廢。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事件出現呢?咱們從小米官方的回復,以及法律角度來分析看看。

- 官方回應:僅針對特殊情況的用戶
首先,小米官方對于未收車先結清尾款事件是這樣回應的:這一操作僅針對特殊情況的用戶,比如曾提出延遲交付、提車風險較高的,像辦理金融分期時配合度低或流露過不想提車想法的。
也有網友猜測,小米這么做,或許是在清理黃牛囤積的訂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及的主要是小米SU7和SU7 Ultra的準車主,而目前這兩款車的排產周期已達38~41周。
為此,有人翻出小米的購車協議,發現其中還真就找著這么水靈靈的一條,上面約定了如果通知付款就要在七天之內付清,否則視為違約。
但不少人有疑問:行業內的購車合同,通常不是等車輛下線或到店后再付款嗎?這背后到底是什么情況?

- 那小米為啥要這么做呢?
其實聽了一些車主放出的電話錄音,就能明白小米的用意,并非故意為難車主。最近汽車棄購率走高,部分準車主發現,比起提車后因二手車行情不佳而虧更多錢,不如直接放棄提車,只損失定金更劃算。可一旦車輛生產出來卻沒人提,小米就得承擔大筆損失。
另外,據接近的知情人士透露,主要有兩種情況會要求提前支付尾款。一種是客戶主動要求延遲排產,車輛即將下線時客戶希望推遲提車時間,這種情況下可能會要求客戶繳納一筆約2萬至3萬元的保證金,這筆錢會存入監管賬戶,車輛將重新安排生產計劃。
要是客戶最終放棄購車,保證金可原路退回,但定金按規則不退還。另一種情形是評估客戶的提車意愿風險較高,比如交付方提前一個月聯系客戶辦理金融分期等必要手續時,客戶拒不配合;或者客戶在官方交流群或其他渠道流露出不想要車的意向。
這些跡象都可能促使交付方要求客戶提前支付尾款或1萬到2萬元的首付,以確認客戶的真實購車意圖,以此降低風險。

- 法律角度合規嗎?
從法律角度來看,小米的這波操作是否合規呢?對此網絡上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是認為小米的做法合規。
因為最初的購車協議就是這么約定,并且說道:誰讓你們付定金的時候不好好看看購車協議呢,總不能這份協議是他們后改的吧。隨即還得佩服小米法務的工作水平,從一開始就能夠做到未雨綢繆。

圖片來源:小米汽車微信公眾號2024年5月1日發文截圖
第二種呢,則是認為小米的做法偏離了正常的交易習慣,有違公平原則。
有律師認為,小米汽車要求在車輛排產階段就支付尾款,明顯偏離了正常的交易習慣。絕大多數車企都允許消費者在驗車后或者車輛交付時支付尾款,小米汽車的購買協議改變了常規交易流程,將更多風險和責任強加給消費者,有違公平原則。
而且,小米汽車購車協議中關于“余款支付”的相關條款涉嫌“霸王條款”。因為該條款單方面擴大了車企權利,明顯加重了消費者資金風險,可能會被認定為利用格式條款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

- 這些車主該怎么做?
如果車主們接到了這樣的付款通知,應該怎么做呢?首先,建議車主們先和小米汽車方面進行友好協商,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比如要求明確具體提車時間和質量保證后再支付尾款。
要是強行拒絕支付尾款,可能會面臨定金被沒收的風險。其次,如果協商不成,車主們可以向12345、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相關單位投訴反映。
另外,若小米汽車的行為導致訂單被取消、交付時間再次延遲,車主們也可以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網絡上甚至還爆出假結婚來退押金的,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 類似事件還有很多
其實,這種提前支付尾款的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買期房。為了緩解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先交錢再開發的期房很常見。
不過,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不讓開發商卷款跑路,首付和全款都不會直接付給開發商,而是要支付到第三方的監管賬戶里,而且全款要等到房屋封頂再支付。即便如此,前幾年還是出現了不少錢房兩空的現象。
對于買車來說,目前還沒有像期房那樣的資金監管和封頂付款保障措施。雖然像小米這種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不至于卷款跑路,但如果這種做法被大量同行效仿,那就很難保證不會有車企在經營困難時選擇冒險了。
所以,這種現象需要引起監管層的重視,提前制定相關政策來規范市場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

- 電動EV:
這場小米尾款之爭暴露出新能源汽車熱銷背后的交付痛點。當排產周期拉長、市場行情波動,企業與消費者的信任紐帶更需細心維護。
小米的做法雖有合同依據,但偏離行業常規的操作,容易引發"店大欺客"的聯想。對于消費者而言,提前付款意味著資金風險前移;對企業來說,過度強調自身權益可能損傷品牌口碑。
或許,參考期房監管模式建立購車資金第三方托管機制,才能讓雙方在漫長的等待中都吃下一顆定心丸,這既需要企業的自覺,更呼喚行業監管的及時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