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圈好亂,亂得已經讓人摸不著頭腦。

部分網友認為重卡損毀程度不合理,質疑理想測試的設定(如速度、碰撞角度);也有用戶因此對乘龍卡車安全性產生顧慮。
乘龍卡車作為東風柳汽旗下品牌,暗示測試可能存在問題,稱“被擺了一道,聰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導演想啥,實際碰撞你覺得會怎么樣?"并提到法務部門已介入處理。
在乘龍卡車積極回應的同時,理想汽車方面卻顯得相對沉默。現在我們還不知道事情會不會有反轉,但是理想汽車修改視頻打碼的行為被解讀為規避法律風險
再結合前段時間,某車帝搞的36款車型智駕大比拼引發的全行業大討論。汽車圈似乎已經陷入了“過度營銷”與“公信力危機”的怪圈。從車企的夸大宣傳到第三方測評的爭議,公眾對行業自測結果的信任度正在被不斷消耗。
營銷任務凌駕于用戶真實需求
此次理想汽車和乘龍卡車碰撞的爭議核心在于非常規測試場景的合理性與行業標準缺失問題。具體來看,首先,理想i8與重卡的對撞測試(50km/h正碰+側碰)并非國際或國內標準測試項目。合理的常規乘用車安全測試(如C-NCAP、中保研)主要針對乘用車之間的碰撞,重點觀察的是乘員艙的保護情況,而商用車與乘用車的碰撞測試項目通常是卡車后部防護裝置(如鉆卡測試),而不是正面硬性對撞,且當前國內外均無乘用車與卡車正面碰撞的強制測試標準。

此次測試設計被質疑脫離真實合理的事故場景,而且卡車駕駛室與貨箱分離、車輪彈起的畫面更引發對測試條件的質疑。比如,卡車在碰撞中的異常表現(如駕駛室倒塌)有觀點認為可能源于卡車結構弱化或測試車輛改裝。因此,理想汽車被質疑通過極端測試博眼球,加劇公眾對測試動機的懷疑。此前某車帝的鉆卡測試(56km/h追尾卡車)因條件設置不透明遭質疑,而此次事件進一步削弱公眾對車企自測以及所謂獨立第三方的信任。

其次,理想i8的測試視頻顯示重卡駕駛室與貨箱分離,但未說明卡車是否載重。真實事故中,載重卡車的慣性沖擊力遠超空載狀態,而理想測試中卡車可能處于空載或者其他非正常狀態,導致其損毀形態(車輪彈起、駕駛室分離)與真實事故差異顯著。理想官方宣稱i8以100km/h正面對撞重卡,但未披露碰撞角度(如是否為100%正面重疊或偏置碰撞)。實際道路事故中,乘用車與卡車碰撞多為斜向或側面接觸,而理想測試被質疑可能采用特定角度以優化車身受力分布,從而呈現“A/B/C柱無變形”的理想結果。
新能源汽車缺乏針對性的碰撞標準,車企或者媒體經常自定義極端條件(如超高速度、理想角度)以凸顯產品優勢,確實有把營銷任務凌駕于用戶的真實需求之上。
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的被迫行為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同時,隨之暴露出諸多的問題。營銷浮夸、測試爭議只是展現出一部分問題,其余的還有渠道亂象,參數虛標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亂象的根源是多維度的,涉及政策、市場、企業策略和監管等多個層面。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市場競爭已經進入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困境。大部分品牌的產品集中在相似的價位段、續航里程和車型類別,缺乏差異化定位。在電池、用戶服務等重點領域,企業間相互模仿而非創新突破。

這種競爭模式與燃油車時代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雖然也存在競爭,但品牌差異化更為明顯。
燃油車時代,競爭核心圍繞內燃機技術(如渦輪增壓、缸內直噴)、變速箱優化和燃油效率提升。專利主要集中在發動機、傳動系統等機械領域,技術迭代速度較慢。而且各家品牌的調校策略完全不同,導致用戶體驗也大相徑庭。有些品牌偏性能,有些品牌則是傾向豪華,有些品牌注重耐用性,還有些品牌強調大排量扭矩。甚至同一平臺的不同車型,通過不同標定可呈現截然不同的駕駛風格。
新能源汽車時代,行業的同質化現象已經滲透到產品設計、技術配置和市場競爭的方方面面。這種同質化并非偶然現象,而是市場發展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供應鏈集中化與核心技術瓶頸構成了同質化的首要原因。與燃油車時代分散化的供應體系不同,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供應已形成高度集中的格局。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企業占據了市場主要份額(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電池兩者合計占據國內66%的市場份額,前者市占率42.92%,后者市占率23.49%)。
這種供應結構意味著,不同車企實際上是在使用相似甚至相同的核心部件組裝車輛,自然難以形成實質性差異。
新能源汽車行業廣泛采用了模塊化平臺戰略。這種模式雖然帶來了規模經濟效益,卻也大大限制了產品的差異化空間。典型的例子是"滑板底盤"技術的推廣,它將電池、電機、懸架等關鍵部件整合為一個標準化模塊,不同車型只需在此基礎上開發不同樣式的車身。

行業發展階段特性決定了同質化在一定時期內難以避免。也正是因為如此,各家車企只能在宣傳方面大動腦筋,開啟了一系列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的操作。
對于這樣的事情,以后在相關標準缺失的空白之處,類似上述案例會越來越多。我們作為消費者應該保持理性判斷,才能不被營銷迷霧所影響。
百姓評車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這場"碰撞風波",折射出的不僅是單一企業的營銷爭議,更是整個產業轉型期的深層陣痛。
對消費者而言,保持理性判斷不僅意味著警惕營銷噱頭,更需要建立基于長期價值的判斷標準——就像買房不能只看樣板間炫目的裝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