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汽車從業者,我們認為汽車測評的初衷在于為用戶提供真實、客觀、有價值的信息參考,幫助用戶做出滿足自己需求的購車決策。而不能站在商業化的立場,為商業利益背書,成為‘營銷式’‘表演式’的測評。”8月11日,嵐圖汽車CEO發文抨擊部分汽車測評行為。

盧放指出,當前汽車測評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狀態,但同時也因專業性、公正性等問題引發了一些爭議。在其看來,汽車作為高度復雜的工業產品,汽車測評涉及多領域專業知識,對具體場景、使用條件都有極高的要求;并且不同群體對汽車的認知和需求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汽車測評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難有一種測評能夠包羅所有,從360度全面評價一款汽車的優劣。
盧放警告,任何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式”的測評,不僅影響用戶的購車決策,久而久之,還會對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其認為,汽車測評應堅定地站在用戶的立場這是其公信力的基礎所在。
“我們呼吁,測評者、廠商和用戶都應該回歸理性,科學嚴謹,以更專業的精神對待汽車測評。我們應該更重視用戶的真實反饋和使用體驗,讓專業測評與用戶口碑良性互動,把‘測評’轉化為用戶真心實意的‘好評’,營造更健康、更成熟的市場環境,共同推動汽車測評行穩致遠。”盧放說道。
近期,有多個汽車測試都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議。比如:懂車帝7月的智能駕駛測試;7月底與8噸重卡對撞測試;以及近期的易車2025新能源極限續航測試。其中,討論度最高的就是理想i8與8噸重卡對撞測試。由于對撞后重卡被撞“掉”車頭。這一測試結果卻引發網友質疑,認為其卡車車頭可能沒有鎖。隨后東風柳汽更是連發多條動態,直至測試過程可能造假。在輿論發酵多天后,這件事最終以理想、中汽研和東風柳汽三家的聯合聲明而結束。

在此之前,已經有多個官媒批評營銷式測試。比如,8月8日,《半月談》發表文章《杜絕‘營銷式’測試!莫讓安全測試淪為作秀表演》,該文評論“碰撞測試”這一原本被視作衡量汽車安全性的專業評測,在這場風波中似乎變了味、走了樣,這些“奪人眼球”的測試設計,實質上是部分企業為制造視覺沖擊效果而策劃的營銷手段。
這篇文章還指出,這種營銷導向的測評模式存在多重隱患。一方面,容易造成消費者安全認知偏差。另一方面,部分檢測機構采用收費服務模式,在承擔企業委托測試任務的同時,其獨立性與公正性難以保證。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惡性競爭容易造成對行業生態的破壞。